構建元宇宙 Web3.0是第一階梯
文/VR陀螺 Pancake
盤點2021年中國互聯(lián)網最裝逼的網絡詞匯,元宇宙絕對逃不出前三,根據谷歌趨勢顯示,就全球數據來看,中國用戶關注元宇宙/Metaverse相關詞匯是最高的,搜索指數高達100,而第二名的新加坡只有63。 蹭著元宇宙的熱度,國內市場接連呈現“萬物皆可元宇宙”的狀態(tài)。然而,對于“元宇宙”而言,它現在依舊是一個理想型概念,既看不到,也摸不著,只夾雜于互聯(lián)網的“流言蜚語”中。有人認為它是逃離痛苦現實的諾亞方舟,也有人認為它代表著人類的沒落,孰好孰壞,沒人能夠真正說通。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根據包括扎克伯格、納德拉、馬化騰等互聯(lián)網大佬的言論來看,元宇宙一定是一個廣泛資源的集合體,它需要軟件、硬件、網絡技術等多種資源作為支撐,只有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具有擁有社交化、多元化、經濟化和文明化的元宇宙系統(tǒng)。 而作為下一代互聯(lián)網的Web 3.0則是構建元宇宙這個虛擬世界的第一步,因為它代表著軟硬件技升級術的最新迭代,與互聯(lián)網技術的緊密結合。
圖源:網絡
從Web1.0到Web2.0
在深入了解Web3.0前,我們先回顧一下Web1.0和2.0時代。 Web 1.0是第一批互聯(lián)網大廠誕生的雛形時代,對于中國網民而言,三大搜索引擎(谷歌、百度、搜狐),四大門戶(騰訊、搜狐、網易、新浪)是最直接的現象級產品。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來看,在 Web 1.0 時代,用戶主要以接受信息為主,通過搜索引擎或門戶網站,檢索知識,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以商業(yè)公司為主體,網站信息為載體,這是1.0時代,用戶對于互聯(lián)網的第一印象。 隨著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在智能手機、PC等硬件技術趨于成熟后,以應用程序形式網站內容的各類APP開始成為主流。由于信息需求的增加,以用戶參與內容創(chuàng)作的(UGC)的也開始逐漸蔓延起來,從QQ空間到新浪微博、今日頭條、抖音、快手...... 在不知不覺中,人類已然進入到了Web2.0時代,與Web1.0相比,2.0其最大特征表現為用戶參與互聯(lián)網度大大提升,因此Web 2.0時代也延伸出了“自媒體時代”的概念,這是一項用戶與互聯(lián)網雙向信息交互的過程。以用戶參與為主體,應用程序為載體,這是Web2.0時代的顯著特征。
如何定義 Web3.0?
如果說Web1.0時代的本質是“信息集合”,2.0時代則是“用戶互動”,那么3.0時代又是什么呢? 事實上,目前互聯(lián)網對于Web3.0的定義眾說紛紜,從2006年在Jeffrey Zeldman的博客中首次提出到現在,隨著通訊技術的推進,時代的演變,已經發(fā)生了非常多的變化。但歸根到底,它仍是基于Web 2.0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與彌補的,但與此同時,它也融入了2.0時代迸發(fā)的各項尖端科學與技術。
所以,陀螺君基于維基百科、百度百科以及互聯(lián)網中眾多公認的說法資料中,篩選了Web3.0的以下特征: 1、大數據時代,將互聯(lián)網轉化為數據庫。 邁向Web 3.0的第一步是“互聯(lián)網”這一概念的體現,結構化數據集以可重復利用、可遠程查詢的格式公布于網絡上,比如XML、RDF和微格式。數據網絡讓數據契合和應用程序互用性更上新臺階,使數據像網頁一樣容易訪問和鏈接。
2、AI時代,向人工智能進化的道路。 Web 3.0也被用來描述一條最終通向人工智能的網絡進化的道路,這個人工智能最終能以類似人類的方式思辯網絡。 基于AI機器學習、語音學習引擎構建的互聯(lián)網產品不勝枚舉,前有蘋果siri、后有小米小愛、微軟小冰,而目前在自然語音引擎上,加之深度動畫渲染的數字人也廣泛出現在了大眾視野中,譬如:央視聯(lián)合百度智能云推出了虛擬AI手語主播。
3、無代碼時代,應用程序開發(fā)草根化,社區(qū)協(xié)同化。
目前網絡應用程序的開發(fā)門檻仍然較高,不管是難度較高的C語言,還是更簡單的python,對于用戶而言,學習成本和難度都太高,并且較為封閉。 雖然目前網絡上已有一些可以滿足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的應用程序,譬如號稱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ex》,用戶可以自由在其中自由創(chuàng)建游戲內容,但它卻制約了用戶生成程序(“User-generated application”)的發(fā)展空間,難以將其獨立到Roblex以外的平臺上。Web3.0要求的無代碼時代,則是需要更加開放的創(chuàng)作工具,而不僅僅限制于一個平臺。
4、分布式數據庫,去中心化身份體系。 在Web3.0時代,用戶不必像如今需要在不同中心化平臺創(chuàng)建多重身份,而是能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通用數字身份體系。相關的用戶數據可通過分布式的數據庫存儲,僅由用戶自行管理,自主授權以何種身份信息進行何種操作,保證用戶的數據確權和價值歸屬,同時保護隱私與安全,加上智能合約等技術也有利于實現更公平的商業(yè)模式。 此時,中心化的互聯(lián)網服務商也將演變成去中心化的加密協(xié)議,通證經濟體系可以讓用戶直接參與平臺的開發(fā)和決策。用戶不僅是平臺的使用者,在自由創(chuàng)造內容的同時收獲數據產生的價值,他們還將掌握社區(qū)治理和產品開發(fā)的話語權,用戶集體訴求將成為重要依據。
當然,Web3.0的定義與特征遠不至于此,還有對于網絡帶寬、應用程度速度、跨平臺等均提出了不同的等級要求。 雖然Web3.0的特征繁多,定義也五花八門,但是綜合以上,我們會發(fā)現Web3.0其實是整個科技界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的本質是去繁就簡,以人性化、數據化、開放化的特點滿足用戶更高品質的生活。
構建元宇宙 Web3.0是第一階梯
之所以字節(jié)跳動等不少大廠和知名人士都認為元宇宙是一個超前的概念,主要是因為其本身就建立在多重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服務之上,是一套極其復雜的生態(tài)技術系統(tǒng),在短時間內并無可能實現,而目前最接近元宇宙的則是Web3.0。 根據知名研究機構 Constellation 的一份報告顯示,Web 3.0屬于元宇宙內部經濟中最底層的架構,它具備分散的訪問控制和自主權。就以上闡述的Web3.0特征而言,Web3.0事實上也符合人們目前對于元宇宙世界的基本幻想。 即:低延遲(網速)、多元化(AI加持)、無準入限制(多終端)、可創(chuàng)造性(PGC+UGC)、身份朋友(分布式數據庫)......
早前,中國通信工業(yè)協(xié)會區(qū)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于佳寧也曾表示,之所以互聯(lián)網巨頭和投資機構積極布局元宇宙,是因為元宇宙是多個關鍵核心賽道的“集合體”。于佳寧認為,元宇宙并非是單純的互聯(lián)網新賽道,而是第三代互聯(lián)網Web3.0的迭代升級,是在PC互聯(lián)網和移動互聯(lián)網之上更高維度的數字化新空間! 事實上,早前網絡上瘋傳的元宇宙六大技術全景圖,包括區(qū)塊鏈技術、交互技術、物聯(lián)網技術、網絡及運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電子游戲技術,同樣也都包含于Web3.0中,它們都是數字時代發(fā)展的產物。 總的來說,目前我們看到的幾乎所有科技領域的進步,實則都是在為元宇宙筑基,而這個構建的基礎,我們首先稱之為“Web3.0”,它是下一代互聯(lián)網的總稱,也是人類文明的必經之路。在Web3.0未成形之前,元宇宙永遠都是天方夜譚。
結語
比起激進的資本構建的元宇宙虛擬世界,更切實際、擁有具體表現形式的Web3.0似乎才是我們更應該加以關注的時代。隨著全球數字化時代的變革,Web3.0將迸發(fā)出更多的生機,而一切不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素必將被“革命”。 正如硅谷的傳奇人物,引領了互聯(lián)網“開源運動”和“Web2.0”浪潮的提姆·奧萊理(Tim O'Reilly)在書中所言,“簡單、去中心化的系統(tǒng)比復雜、中心化的系統(tǒng)更容易孕育新的可能性,因為它們能夠更快地進化。在簡單規(guī)則的大框架內,每個去中心化的組件都能找到自己的適應度函數。表現更優(yōu)的那些組件得以繁衍和擴散,而表現不好的那些則會被淘汰!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Web 3.0的分布式要素雖然使用戶和機器能夠通過點對點網絡的基礎數據進行交互,而無需第三方,在提升隱私保護的同時,還大大降低了互聯(lián)網巨頭的壟斷。然而,在互聯(lián)網巨頭地盤上切蛋糕,Web3.0的推動真的會這么順利嗎?就目前來看,這一點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就像Web1.0過渡到2.0時代一樣,Web3.0時代其實已在悄然進行中,智能家居(IOT)的普及,精準的個性化信息推薦的深入,都是Web3.0時代的特征,只是對于這些微妙的生活變化,大家并未第一時間聯(lián)想到這就是第三代互聯(lián)網。 而元宇宙的萌芽,也正在Web3.0的推動中慢慢孕育著。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