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藥搶占專利之憂:當算法超前叩響專利之門
諾貝爾獎加冕的AlphaFold掀開AI制藥新紀元,然波士頓大學與杜克大學學者于《Science》期刊揭示隱憂:在77組對照專利中,AI原生企業(yè)專利載明的動物實驗數量不足傳統藥企半數。當算法以數字模擬替代生命驗證,專利庫會否成為未經驗證分子的沉默墳墓?
一、專利簿上的實驗赤字
研究團隊剖解154份專利文獻(含AI專利77份),發(fā)現顯著差異:
動物實驗缺席率:AI專利僅23%載明動物實驗,傳統專利達47%(P<0.01)
驗證深度落差:AI專利平均驗證0.8個化合物,傳統專利達3.1個(P<0.01)
臨床轉化準備度:載明藥物配方的AI專利僅1%,傳統專利為14%
學者警示:此類專利如同"未夯實基石的建筑圖紙",其分子僅在硅基世界中完成虛擬之旅。
二、專利洪流的創(chuàng)新悖論
研究揭示雙重困境:
專利的“凍結效應”
依據專利法,任何公開分子結構即構成“現有技術”。當AI批量生成海量分子并寫入專利,縱使未經實質驗證,亦可能阻斷他人深入研究——因無法再獲專利保護。
資本的“規(guī)避邏輯”
制藥業(yè)潛規(guī)則昭然:資本罕有投向無專利保護或高專利風險的分子。即便某分子具突破性潛力,若其深陷“專利休眠”狀態(tài)(持有人不推進研發(fā)),亦難逃被束之高閣的命運。
耐人尋味的是:AI專利平均披露276個分子,與傳統專利的242個并無量級之差(P>0.05)。算法宣稱的“分子宇宙爆發(fā)”,在專利實踐中尚未顯現。
三、重構專利倫理的三維解方
學者提出理性路徑:
提升實證標尺
要求專利申請人提交動物實驗或等效替代(如器官芯片)數據,建立分子可專利性的生命驗證門檻。
開辟“二次創(chuàng)新通路”
若原專利持有人未推進研發(fā),允許后續(xù)研究者通過實質驗證重新申請專利,破除“專利籬墻困局”。
強化臨床激勵
延長成功上市新藥的監(jiān)管獨占期,使資源向實證創(chuàng)新者傾斜,而非專利策略博弈者。
當AI公司宣稱其模型超越傳統方法時,專利文本卻對算法驗證過程諱莫如深——真正的科學精神,應勇于接受陽光審視。
在AI重構藥物發(fā)現范式的浪潮中,這項研究猶如一柄清醒的標尺:當算法在數字世界加速狂奔時,專利制度更需守護生命科學的實證根基。畢竟從比特到生命的距離,仍需穿過無數試錯的幽谷。
#AIDD #AI制藥
參考資料: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w1972
原文標題 : AI制藥搶占專利之憂:當算法超前叩響專利之門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10 早該換個視角看長春高新了
- 1 新紀錄!晶泰科技甩出近60億美元大單,AI制藥終于等來“豐收季”?
- 2 17家生物醫(yī)藥企業(yè)上榜中國500強
- 3 沖刺200億元收入,信達生物一款“減肥神藥”可能要起大作用
- 4 丹諾醫(yī)藥IPO:超6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等來耐藥密碼
- 5 齊魯制藥“藥物變形記”:從藥片到“郵票”,精神病治療迎“首個獲批”!
- 6 恒瑞醫(yī)藥收獲了一座金山
- 7 腫瘤治療跑出超明星團隊:川大教授帶隊,突破硼藥瓶頸
- 8 全球醫(yī)藥史上最貴的教訓
- 9 醫(yī)療AI進化分水嶺:聯影以人機協同模式定義普惠新路徑
- 10 凈利暴增95%!藥明康德上調全年業(yè)績:1.4倍訂單鎖定未來一年“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