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一句話生成3D世界!Google發(fā)布Genie3,或引爆世界模型大戰(zhàn)?

2025-08-07 10:02
雷科技
關注

一句話,生成一個幾分鐘的3D世界。

過去兩周,大模型圈又熱鬧了起來。上周阿里在 Qwen 系列上再度加碼,連發(fā)多個開源模型;這周緊接著,OpenAI 在沉寂五年后首次開放自家語言模型權重,在北京時間 8 月 6 日推出 GPTOSS,直接把開源模型的競爭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這個時間節(jié)點很微妙。阿里和 OpenAI 都在圍繞語言模型(LLM)展開競爭,基于開源小模型優(yōu)化對話、推理、生成文本的能力,用更開放的策略爭奪開發(fā)者和生態(tài)。而 Google 的選擇,卻是在同日丟出了一顆不同賽道的「深水炸彈」——通用世界模型 Genie3。

這個概念在去年 OpenAI 發(fā)布 Sora 時曾短暫爆紅,當時不少人將 Sora 代表的視頻生成模型看作通向世界模型的必經之路,加速 AGI 的實現。但熱度來得快,退得也快:類 Sora 視頻生成模型(包括 Google 自家的 Veo 3)終究只是生成視頻,缺乏可導航、可交互的環(huán)境邏輯,也沒有形成可迭代的生態(tài),最終讓「世界模型」話題逐漸沉寂。

而 Genie 3 的出現,顯然不只是換個花哨名字。

unnamed_副本.jpg

它從架構上就是為實時交互設計——可以根據文本提示生成一個可持續(xù)幾分鐘的 3D 世界,支持角色移動、物體操控、天氣變化等事件,還有持續(xù)一致的視覺記憶,讓虛擬世界具備「空間連貫性」。同樣很重要的一點是,這類世界模型不僅是炫技的內容生成器,更是智能體(AI Agent)訓練的天然土壤:

提供可控、低成本、可重復的仿真環(huán)境,讓智能體在其中學習決策與行動,而不必依賴昂貴且風險高的真實測試場景。

從這幾個角度看,雷科技認為Genie 3 的推出可能不僅是一次技術路線的差異化突圍,更可能是下一輪 AI 競賽的前哨戰(zhàn)——只是,這次的賽場,換成了 AI 生成世界。

一句話,就能生成幾分鐘的 3D 世界

要理解 Genie3 的意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人們熟悉的兩個類別作對比:一類是去年的「現象級」視頻生成模型 Sora,一類是近兩年在 3D 生成領域不斷迭代的 Hunyuan 3D。

Sora 在去年引發(fā)熱議,原因很簡單:它能夠生成長達一分鐘、細節(jié)豐富的短視頻,鏡頭切換流暢,光影、材質都逼近真實電影。但它的本質依然是視頻生成——一段生成結果從頭到尾是固定的,用戶不能走進視頻里,也不能影響視頻的走向。但類 Sora 模型終究缺乏「可控交互」,你無法讓視頻中的角色轉身看向你,更不能臨時加一場雨或搬動一把椅子。

換句話說,Sora 給你的是一部成片,而不是一個可供探索的世界。但 Genie3 的設計目標恰好相反,更像是 UE5 這類游戲引擎。

Genie Modelling Physical Properties.gif

片段經過壓縮和加速 2x,圖/ Google

截屏2025-08-06 15.46.50.png

一句 Prompt 就能生成,圖/ Google

Genie3 生成的是可導航、可交互的虛擬物理環(huán)境,支持持續(xù)幾分鐘的 720p 實時渲染,并且環(huán)境內的細節(jié)會被記錄——你離開一個房間再回來,墻上的涂漆還在原位,或者桌上的書依舊保持之前的翻開狀態(tài)。

Genie Environmental Consistency (1).gif

片段經過壓縮和加速 2x,圖/ Google

按照 Google DeepMind 的介紹,Genie 3 環(huán)境在幾分鐘內仍然保持高度一致性,視覺記憶可以回溯到一分鐘之前。這種視覺記憶機制也是 Genie 3 的底層亮點之一,讓生成世界具備「空間連貫性」,為交互帶來沉浸感。

此外,Genie3 還支持 promptable world events,也就是通過新的提示動態(tài)改變世界——可以隨時切換晴天和暴雨,增加一只貓,或者將熊換成騎馬的人,這些變化會在世界中持續(xù)生效。它不僅能「生成」,還能「更新」,這為開放式探索和游戲化交互提供了可能。

bear.gif

片段經過壓縮和加速 2x,圖/ Google

horse.gif

片段經過壓縮和加速 2x,圖/ Google

騰訊的 Hunyuan 3D 系列在 3D 資產生成領域的質量和速度都有口碑。7 月最新發(fā)布的 Hunyuan3DPolyGen 據稱布線精度更高,細節(jié)更豐富,同時支持三邊面和四邊面,方便導入游戲引擎或 3D 渲染流程。這類模型生成的優(yōu)勢是細節(jié)豐富、貼圖精準,非常適合資產制作、動畫或工業(yè)設計,但生成的只是一個個靜態(tài)的 3D 對象。

24d0-gif05c61e9e8c2dde2f1525a11dd4d23bf7.gif

混元 3D 生成的模型,圖/騰訊

Genie3 則走向了另一個方向。它不是生成一個孤立的模型,而是構建一個可持續(xù)運行的動態(tài)物理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本身可以作為智能體(AI Agent)訓練的沙箱:機器人可以在其中測試路徑規(guī)劃,無人車可以模擬避障,游戲 NPC 可以演練對話與任務邏輯。

更關鍵的是,這種環(huán)境是可重復、可控且低成本的,不需要真實場景的物理限制和安全風險。

不過 Google DeepMind 團隊也指出了 Genie 3 目前的局限性,比如盡管支持在同一世界下的修改,但實際支持的動作范圍受限。還有智能體的交互訓練,本身多個智能體之間的復雜交互就是一個尚待突破的技術挑戰(zhàn),Genie 3 目前而言更多是有了這種潛力。

此外,考慮到 Genie 1 發(fā)布時還只支持 2D 交互,Genie 2 去年底發(fā)布的時候,僅僅支持最高 20 秒的 3D 交互,Genie 3 的出現毫無疑問是一次巨大的進步,也從側面反映了世界模型的進步速度。

「世界模型」叫好不叫座,Genie3 會是拐點嗎?

「世界模型」這個詞在 AI 圈的高光時刻,要追溯到 2024 年初。彼時 OpenAI 推出的視頻生成模型 Sora,不僅在技術演示上驚艷四座,還被一些業(yè)內人士解讀為通向世界模型的「前奏」。原因很直接:它能生成長時視頻、具備一定的物理一致性,看起來像是在為未來可交互的虛擬環(huán)境做準備。

那段時間,充斥著「世界模型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必經之路」的各種分析和報道,普遍認為未來 AI 會先在虛擬世界學會一切再走向現實,熱度甚至一度超過了同期的大語言模型升級消息。然而,這股熱潮很快就退去。

這就是 Genie3 登場的背景:一個技術潛力巨大、但話題度和資源支持都已經降溫的領域。它的不同之處在于,不再停留在「視頻生成」的階段,而是真正進入了「可交互 3D 世界」的范疇——幾分鐘的持續(xù)渲染、可控事件觸發(fā)、視覺記憶保持一致,這些特性直接回應了過去一年里技術難以跨越的門檻。

那么,Genie3 會不會成為世界模型由「冷」轉「熱」的拐點?

Genie Modelling Animation 4.gif

片段經過壓縮和加速 2x,圖/ Google

從積極面看,它至少提供了一個現實可感的范例:世界模型不僅是研究論文里的設想,也可以以產品原型的形式存在,并且能服務于具體任務——無論是智能體訓練、虛擬仿真,還是未來的沉浸式內容創(chuàng)作。這為行業(yè)提供了新的敘事素材,也可能吸引資本重新評估這一方向的商業(yè)潛力。

但要開啟真正的競爭,還需要幾個條件:

一是更多參與者進入,讓世界模型不只是 Google 一家的技術嘗試;

二是開放或半開放的生態(tài),使外部開發(fā)者能夠基于模型構建應用,推動迭代;

三是找到明確的落地場景,哪怕是細分市場的高價值應用,也能讓技術驗證與商業(yè)閉環(huán)相互促進。

不過目前可以肯定的是,Genie3 把「世界模型」再一次擺回了技術輿論場的中心。世界模型會快速形成百家爭鳴的格局?還是會像 Sora 的影響那樣,在短暫熱度后再次沉寂?這不僅取決于技術的迭代速度,也取決于整個 AI 行業(yè)是否已經準備好接受一個新的主戰(zhàn)場。

寫在最后

從阿里、OpenAI 在語言模型賽道上的連番出招,到 Google 用 Genie3 打開另一扇通向未來的門,這幾周的 AI 行業(yè)競爭像極了一場多線作戰(zhàn)的拉鋸戰(zhàn)。不同于 LLM 的能力比拼與開源策略,Genie3 把焦點放在了「可交互世界」的構建上,用幾分鐘持續(xù)渲染、可控事件和視覺記憶,為世界模型的可用性邁出了關鍵一步。

它未必會立刻引爆新的產業(yè)熱潮,但至少證明了世界模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于智能體訓練、虛擬仿真乃至沉浸式內容創(chuàng)作,這都意味著全新的可能性。接下來,能否吸引更多參與者、形成開放生態(tài)、找到清晰的落地場景,將決定這條賽道是短暫回溫,還是真正走向繁榮。

這場世界模型的比賽,才剛剛鳴槍。

來源:雷科技

本文圖片來自:123RF 正版圖庫       來源:雷科技

       原文標題 : 一句話生成3D世界!Google發(fā)布Genie3,或引爆世界模型大戰(zhàn)?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掃碼關注公眾號
    OFweek人工智能網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