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糾錯
加入自媒體

國美氫能成立:出獄四年轉型屢試屢敗,昔日首富黃光裕再度跨界

2025-09-26 16:46
預見能源
關注

圖片

從零售帝國到氫能新局:黃光裕的“自救式”跨界。

根據企查查信息,近日,北京國美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美氫能”)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為關玉斌,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該公司由黃光裕控股的北京鵬潤投資有限公司持有80%的股份,北京氫源芯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氫和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持有15%和5%的股份。

這一工商注冊信息一經公示,便引發(fā)了業(yè)內的廣泛關注。許多人認為,這是黃光裕在商業(yè)低谷中作出的又一次“背水一戰(zhàn)”。該公司股權結構和人事安排凸顯了黃光裕對氫能業(yè)務的絕對掌控,同時也顯示了他對“親信團隊”的高度依賴——法定代表人關玉斌是跟隨其二十余年的老部下,這與他當年在國美零售建立帝國時的管理模式如出一轍。

回顧黃光裕的商業(yè)生涯,巔峰時期他曾兩度登頂胡潤百富榜。2004年和2005年,他分別憑借105億元和140億元的財富成為中國首富。那時,國美零售門店突破1000家,市場份額接近20%,“買家電,到國美”的口號響徹全國。

然而,2008年因經濟犯罪入獄后,國美零售逐漸錯失了電商崛起的黃金期。到2017年,其市場份額已縮水至不足5%。2021年2月,黃光裕提前出獄時曾豪言“18個月恢復市場地位”,但現(xiàn)實遠比預期殘酷。盡管他依然擁有240億元的個人財富,但之后的多次轉型都以失敗告終。

首先,黃光裕推出了“真快樂”APP,轉型為社交電商,投入巨量資金,但由于定位不清晰且物流支持不足,APP上線一年后月活躍用戶僅有300萬;隨后,他嘗試布局“打扮家”家裝平臺,計劃將“家電+家裝”結合,但最終因資金鏈斷裂,該平臺于2023年停擺,人員被裁到不足10人。

2023年國美入駐抖音直播帶貨,但因供應鏈斷裂未能打開銷路;2024年底嘗試的新能源汽車銷售業(yè)務,僅在全國12家門店試點便無疾而終。這些轉型失敗使得國美零售的經營狀況持續(xù)惡化。

財報數據顯示,國美零售的營收從2021年的464.84億元下降至2024年的4.74億元,2025年上半年甚至僅剩2.97億元。其凈利潤也持續(xù)虧損,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計虧損超過500億元,資產負債率從78.27%飆升至209.23%,已經資不抵債。到2025年初,國美零售新增了6.1億元的強制執(zhí)行記錄,部分核心門店因拖欠租金而被查封,黃光裕的個人財富也因此巨幅縮水,跌出胡潤百富榜前500位。

然而,就在外界認為國美系將徹底沉寂時,黃光裕選擇了押注氫能賽道。9月12日,在氫能綠色交通生態(tài)建設大會上,他表示:“氫能是未來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美布局氫能,既是響應國家‘雙碳’目標的責任擔當,也是集團突破傳統(tǒng)業(yè)務瓶頸、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的關鍵舉措。”

這番表態(tài)既有對傳統(tǒng)零售業(yè)務的絕望,也暗示著對新能源產業(yè)紅利的期待——在“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推動下,2024年中國氫能產業(yè)規(guī)模已突破3650萬噸,政策補貼超過200億元,這為黃光裕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窗口。

此外,9月15日,國美氫能還與國家電投旗下國氫科技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創(chuàng)下了“國美速度”。從公司成立到鎖定央企伙伴,僅用了5天時間。業(yè)內人士稱,這場合作堪稱“技術+資本”的強強聯(lián)合。

根據協(xié)議,國氫科技將向國美氫能開放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等7項核心專利技術,并派遣技術團隊參與項目實施;而國美氫能則負責資金投入,建設加氫站和氫能車輛運營網絡,計劃到2026年在京津冀地區(qū)布局20座加氫站,并推廣500輛燃料電池物流車

這種合作模式被視為“取長補短”:國氫科技雖然擁有技術優(yōu)勢,但缺乏市場化的運營能力;而國美雖然缺乏技術積累,卻擁有廣泛的渠道資源。通過這一合作,雙方有望迅速彌補各自的短板。

事實上,對于本次跨界,黃光裕展現(xiàn)出了過往少有的務實精神。

作為氫能產業(yè)核心特征的“技術與資本雙密集”屬性,注定合作需以資金保障與股權協(xié)同為基礎—國美氫能由黃光?毓82.59%的鵬潤投資持股80%的股權結構,本身已釋放出“以核心資本綁定業(yè)務”的信號。為打消國氫科技對資金持續(xù)性的顧慮,雙方在協(xié)議中明確了“國美系主導資本投入、國氫科技輸出技術”的分工框架,這與國氫科技過往通過增資引入投資方時“重資金匹配度”的遴選邏輯高度契合。

更值得關注的是股權安排上的靈活性。盡管未披露具體比例,但改革網等權威媒體提及的“股權協(xié)同”機制,暗示國氫科技可通過技術入股獲得相應權益,這與黃光裕在國美零售時代“絕對控股”的管理風格形成鮮明反差。

要知道,國氫科技作為央企背景的技術領軍者,此前三輪增資均保持“核心技術方持股穩(wěn)定、投資方多元進入”的模式,此次與國美氫能的合作顯然延續(xù)了這一邏輯——而黃光裕則放棄“一言堂”的管控慣性,為技術方預留股權空間,成為合作快速落地的關鍵推手。這種讓步背后,既是對氫能產業(yè)“技術決定成敗”規(guī)律的妥協(xié),更凸顯其抓住轉型機會的迫切性。

盡管黃光裕的氫能布局受到一定程度的樂觀期待,但仍存在多重隱憂。首先是資金壓力。氫能產業(yè)的重資產特性遠超零售。一座35MPa加氫站的建設成本約1200萬元,500輛燃料電池物流車的采購成本超過8億元,加上后續(xù)的運營補貼,國美氫能未來三年的資金需求將超過25億元。然而,當前國美零售的貨幣資金僅為7504.80萬元,且面臨418億元的流動債務,鵬潤投資盡管承諾注資,但近年因減持國美零售股份,其現(xiàn)金流并不充裕。

更為關鍵的是,黃光裕在能源行業(yè)的運營經驗幾乎為零,這與他曾經在零售行業(yè)的得心應手形成鮮明對比。回顧國美零售的崛起,黃光裕通過“低價策略+連鎖擴張”的模式精準抓住了家電消費升級的紅利。但氫能產業(yè)涉及技術研發(fā)、政策協(xié)調和安全管控等多個環(huán)節(jié),與零售業(yè)的“買賣邏輯”截然不同。黃光裕過往的轉型案例,如打扮家APP的失敗,也表明他對某些行業(yè)特性存在誤判,盲目套用零售思維。

市場對此反應兩極分化。一些投資者認為,國美氫能借助與國氫科技的合作,獲得了“入場券”。如果能夠利用京津冀氫能示范城市群的政策支持,有可能在物流場景實現(xiàn)突破,因為國美零售原有的倉儲配送網絡依然可以改造為氫能物流樞紐。然而,更多業(yè)內人士持觀望態(tài)度,他們擔心黃光裕過往的轉型項目中,往往存在“重啟動、輕運營”的問題,而氫能產業(yè)需要長期穩(wěn)定的投入。黃光裕能否耐住性子、長期堅持下去,仍然是個未知數。

對比同樣跨界氫能的美錦能源,國美氫能的短板更加明顯。此前,山西煤老板家族憑借煤炭產業(yè)積累的資金與資源,花了7年時間才建立起氫能全產業(yè)鏈,2024年氫能業(yè)務收入占比仍僅為4.16%,并且目前還沒看到很好效果。(詳情可見預見能源此前文章《山西最大煤老板姚氏家族財富縮水253億后,美錦能源赴港沖擊二次上市》)黃光裕既缺乏產業(yè)基礎,又面臨資金困境,在氫能賽道實現(xiàn)突破的難度可想而知。

對于55歲的黃光裕來說,氫能跨界或許是他商業(yè)生涯的“最后一搏”。從當年打造零售帝國的雄心壯志,到如今為挽救企業(yè)四處奔走,這位昔日的首富的轉型之路充滿坎坷。若能夠借助國氫科技的技術優(yōu)勢,結合自身的商業(yè)資源,或許能為國美系找到新的生機;但如果再次重蹈過往“虎頭蛇尾”的覆轍,國美氫能可能會成為黃光裕商業(yè)版圖中的又一個“失敗案例”。氫能賽道的救贖之路,才剛剛開始。

       原文標題 : 國美氫能成立:出獄四年轉型屢試屢敗,昔日首富黃光裕再度跨界

聲明: 本文由入駐維科號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場。如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lián)系舉報。

發(fā)表評論

0條評論,0人參與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您提交的評論過于頻繁,請輸入驗證碼繼續(xù)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

    文章糾錯
    x
    *文字標題:
    *糾錯內容:
    聯(lián)系郵箱:
    *驗 證 碼:

    粵公網安備 440305020027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