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真的趕上了!小米進入第三波造車窗口期
“小米敢造車,我們就敢買”,米粉說。
“我們虧得起,賬上現金儲備有1080億元”,雷軍說。
關于造車,前者是小米的勇氣,后者成了小米的底氣。
造車大潮,不缺一位像小米這樣的玩家入局。但因為小米的加入,讓這個看似格局已定的汽車產業(yè),又多了一些值得玩味的不確定性。
3月30日小米官宣了造車計劃,當晚發(fā)布會現場,雷軍眼神堅定、淚光瑩瑩,用極具情懷化的方式再談創(chuàng)業(yè)精神:“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創(chuàng)業(yè)項目,我深知做出這個決定意味什么,我愿意押上所有積累的戰(zhàn)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zhàn)”。
3月31日,小米集團早間股價一度上漲6%,資本市場用實際行動回應了小米造車舉動。
在造車這件事情的氛圍渲染上,小米并不克制,有意無意賺足了關注度。對外溝通中,本著上市公司的嚴謹腔調,小米顯現出來的狀態(tài)卻是對造車想法的搖擺不定,諸多跡象表明:小米及其雷軍,真的沒想好。
如雷軍所講,智能手機這場仗還沒打完,著急新進入一個資源密集型、高投入領域,基本盤勢必會受到影響。
雷軍說,從2021年1月15日開始截至正式立項,在經過為期75天的市場調研,最終得出了提前上車(智能電動汽車大勢)的結論。
為什么是1月15日?或許1月11日百度官宣造車的消息以及業(yè)界和二級市場給出的利好反應,加速了小米厘清了其中諸多糾結:既然做肯定是要做的,怎么做不重要,先上車再說。
在發(fā)布會之前,科技圈內、汽車圈外頻頻曝出小米造車的猜測與分析,如今小米以符合所有人期待的姿態(tài),坐實了傳言,但給出的確定性信息依然有限:“全資子公司,自有資金投入不開放融資”、“未來10年將投入100億美元,初期投入100億元人民幣”、“雷軍親自帶隊出任CEO”。三組信息分別指向了小米決定造車后的頂層布局原則:時間周期、資金預算、創(chuàng)始團隊。
以上信息雖無法較全面地回應我們在其官宣之前,對于小米造車的眾多疑慮,但基本表達了小米對造車這件事情的認知水準:時間上不能急于求成,要按照10年來規(guī)劃;資金投入上要舍得,百億起步;團隊組建上,不能小覷目前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得老板親自上。
那么,小米為什么不能向其他廠商學習,等有足夠多確定性信息和儲備之后再對外官宣,為何急于此時呢?
小米加速公開落實此想法,本質源于其對于人和、地利、天時三大成事要素的判斷。
人和,小米有數萬名工程師團隊以及數百家生態(tài)企業(yè)朋友圈,和尤為重要的年輕用戶群體“米粉”。地利,超過千億元的現金儲備,成熟的軟硬件產品力及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完善的線上線下渠道布局。
可能在雷軍看來,最最重要的“天時”要素,體現著他順勢而為的樸素創(chuàng)業(yè)觀。
當下正值新時期能源與信息百年大變革的歷史交匯點,智能電動汽車產業(yè)大勢所趨,撐起了足夠大的資本想象力。智能電動汽車賽道除了傳統(tǒng)車企、新勢力品牌之外,還新引來了地產、科技互聯網背景的產業(yè)巨頭,按照目前各玩家的產品落地規(guī)劃倒推,2021年將是第三波智能電動汽車創(chuàng)業(yè)大潮的最后窗口期。
小米應該竊喜,這波真的趕上了。
從產業(yè)發(fā)展階段來看,我們認為目前全球范圍內智能電動汽車發(fā)展將大致經歷四大周期——萌芽期、高速成長期、成熟期、持續(xù)發(fā)展期。目前市場正處于高速成長初期,所表現出的市場特征則包括市場集中度低、新進入者不斷、競爭格局不穩(wěn)定等。去年蘋果等玩家加入造車大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三年后(2024年左右)的市場狀態(tài)。屆時,眾多新進入者推出的汽車產品將面世銷售,競爭焦點將進一步轉移。
在高速成長初期階段,我們迎來了第三波智能電動汽車產業(yè)創(chuàng)業(yè)窗口期。
第一波大致可以歸為2015-2018年,以蔚來、小鵬、理想、威馬、FF等新勢力為代表,這個群體是最先嗅到智能電動汽車產業(yè)機遇的一波人,產品也在三年時間里先后落地推出;第二波窗口期,集中在2019-2020年,以傳統(tǒng)車企為代表的群體陸續(xù)推出智能電動汽車獨立品牌(不僅僅是車型),例如上汽智己、長城沙龍、東風嵐圖等;第三波窗口期主要出現在2020年末至2021年,代表性事件主要是蘋果、百度、小米等宣布造車。
可以預見的是,小米造車之外今年智能電動汽車市場中依然會不斷涌現跨界玩家入局,背景包括且不限于互聯網、科技、地產、能源等領域。背景多元多金的跨界新勢力造車企業(yè)們,帶給產業(yè)生態(tài)與格局影響是巨大的,每一個陣營背后都蘊含著差異化的獨特能力維度。
目前全球范圍內消費級科技硬件品牌高地的價值錨點集中在智能手機上,經過十多年的產業(yè)迭代該產業(yè)已無法承載更多想象空間。
智能電動汽車作為新一代大型移動智能終端硬件已成行業(yè)共識,與其說造車是小米順勢而為,不如講造車是手機品牌尋求“第二曲線”的最佳歸宿之一。這里包含一切符合高端消費品牌棲息的核心要素:科技、人文、用戶體驗。此后,諸如汽車產業(yè)里的蘋果、小米等跨界對標描述,已不合時宜。
我們可以設想,擁有高端工業(yè)消費級品牌定義的玩家們,可以高維打低維的方式自由切換進入絕大多數消費市場,到今天邏輯已經被重構。
比如,特斯拉會造手機嗎?
回到小米造車本身,在以上分析之外,我們不妨再大膽設想妄斷一下:
1-小米接下來的業(yè)務中心依然是手機,造車雖已立項,但手機市場大決戰(zhàn)還需要繼續(xù)。
2-小米汽車應該會落地武漢。
3-小米汽車初步定位應該是做中高端,價格應該在20-30萬區(qū)間。
4-小米汽車的核心賣點會避開當下熱議的智能駕駛功能等智能化產品力,依然會圍繞基于各場景小米智能硬件的“小米生態(tài)”。
5-……
(該文億歐EqualOcean內容運營曹宇琦、汽車分析師陳佳娜、王瑞等亦有貢獻。)
作者:楊永平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9月23-24日立即報名>> 2025中國國際工業(yè)博覽會維科網·工控巡展直播
-
9月23-24日觀看直播>> 2025中國國際工業(yè)博覽會維科網·激光VIP企業(yè)展臺直播
-
10月23日火熱報名中>> 2025是德科技創(chuàng)新技術峰會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yè)大會
-
即日-12.31立即下載>> 【限時下載】《2025激光行業(yè)應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藍皮書》
- 1 國內首個AI工廠投產!
- 2 營收4.3億!歌爾股份、比亞迪供應商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 3 漲停!東軟集團獲56億定點,汽車智能化再爆大單
- 4 剛剛!ABB、西門子雙雙拿下自動化新訂單
- 5 營收突破 205 億大增 26.73%,新能源業(yè)務暴漲 50%!匯川技術上半年業(yè)績亮眼
- 6 42億!工業(yè)巨頭GE出售旗下工業(yè)軟件業(yè)務
- 7 霍尼韋爾換帥!“老將回歸”拆分自動化部門
- 8 埃斯頓:在智能制造領域"賣鏟子",上半年核心業(yè)務增長 26.54%
- 9 杭叉集團半年報:業(yè)績穩(wěn)步增長,智能工廠助力產能擴張
- 10 震驚!臺達電子推出 AI 協作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