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等團隊發(fā)現新冠病毒抑制劑:從蝙蝠“百毒不侵”中找到答案
2020-04-01 09:22
快科技
關注
據媒體報道,近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yī)學院、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fā)表了一項最新研究。他們發(fā)現宿主蛋白MTHFD1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復制。
研究團隊通過對蝙蝠細胞的兩萬多個基因進行系統全面的篩查,確定了數十個病毒復制所依賴的關鍵蝙蝠基因,并發(fā)現了一個共同的新的宿主基因MTHFD1(亞甲基四氫葉酸脫氫酶)。
研究還發(fā)現,蝙蝠細胞的MTHFD1表達水平比人類相應組織的細胞要低很多,這可能和蝙蝠適應飛行生活的生理變化有關。
該研究從蝙蝠基因組分析入手,使用功能基因組學方法,系統地尋找病毒生命周期以來的宿主因子,通過理解病毒-宿主因子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來尋找新的抗病毒藥物靶點,并成功的發(fā)現新冠病毒潛在的藥物分子carolacton。
Carolacton是一種天然產物,被作為抗生素候選分子用于抑制細菌的菌膜生成。研究人員發(fā)現carolacton也能有效的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細胞中的復制,而且抗病毒有效濃度遠遠低于細胞毒性濃度。
他們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幫助新冠病毒藥物研發(fā),也為人類未來突發(fā)的病毒流行打下基礎。

聲明:
本文系OFweek根據授權轉載自其它媒體或授權刊載,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