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集體走進智能體“致富課”,轉身重劃一條起跑線
不知道你是否刷到過這樣的新聞:《Manus帶火智能體,小學生也能開發(fā),有人3月賺10萬》《智能體搞錢指南:零代碼搭一個,賣100份賺8萬,普通人的新杠桿》《智能體,80/90后翻身的唯一機會》……各種吸睛標題鋪天蓋地,將智能體描繪成普通人逆襲的“財富密碼”。
去年,智能體搖身一變,成為科技圈最火熱的搞錢賽道。在海外,谷歌發(fā)布會上,“一人開發(fā)800個智能體”的創(chuàng)業(yè)神話頻繁被提及,智能體訂閱模式已然成熟。在國內,低代碼、無代碼開發(fā)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將技術門檻大幅拉低,讓大量會用電腦的草根用戶直接輕松開發(fā)智能體。雖說國內參與人數多,智能體應用更細分,但相比海外市場,付費變現能力始終差強人意。
今年,就在普通人仍舊為如何搭建“一個能賺錢的智能體”苦苦摸索時,大廠們已不動聲色地將戰(zhàn)局推向新維度。
01巨頭開卷“智能體工廠”
4月,阿里巴巴發(fā)布百煉平臺,上線的MCP服務可快速讓大模型轉化成真實場景的生產力工具。用戶僅需簡單的配置工作,無需代碼幾分鐘即可完成一個智能體應用的搭建。
平臺同步上線高德、無影等50多款阿里巴巴和三方MCP服務,滿足不同場景的智能體應用開發(fā)需求。
8月,百度發(fā)布全端通用智能體“GenFlow2.0”,支持超100個專家智能體同時干活,3分鐘并行完成超5項復雜任務,生成速度超主流同類型產品10倍,實現“分鐘級交付、過程可干預、記憶可追溯”。
隨后,釘釘推出以智能體驅動的“釘釘ONE”。該產品借助多智能體協(xié)同驅動的工作流,將辦公場景中分散在聊天、待辦、會議、文檔等模塊的信息進行總結排序,再以卡片流形式主動推送給用戶,以此重構工作方式。這樣用戶處理工作時,只需像刷短視頻一樣上下滑動,便能處理日程、審批、重要消息等事務。
公開數據顯示,僅在今年上半年,國內市場有超過50款智能體產品發(fā)布。從阿里到釘釘,一系列高頻動作背后,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與過去在單智能體上推進“從0到1”的工具化探索不同,大廠們正將競爭焦點同時轉向多智能體“從1到N”的應用場景躍遷。
一場圍繞智能體生態(tài)的激烈競爭,正在拉開序幕。
02“數字員工”價值凸顯
1831年,法拉第在發(fā)現電磁感應現象時,制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變壓器裝置。變壓器感知電壓過載,立即執(zhí)行熔斷決策——這一基礎決策過程,其實已勾勒出智能體的核心運行邏輯:感知環(huán)境、自主判斷并采取行動。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其演進路徑正沿著“聊天機器人 → 副駕駛 → 智能體”不斷升級。聊天機器人僅能被動應答;“副駕駛”已具備一定輔助能力;而智能體的根本突破,在于它不僅“聽指令”,更能“做決策、真執(zhí)行”。它能夠主動感知環(huán)境、規(guī)劃任務步驟,并調用工具完成目標。
換言之,我們今天所說的智能體,本質上是一個“數字員工”。相較于傳統(tǒng)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體和單調的聊天、簡單的問數不可同日而語,或許目前我們與其交互的形式依舊是通過對話框,但智能體的本質是“執(zhí)行”。 在實際場景中,智能體可將傳統(tǒng)依賴人力的流程,壓縮為一句指令即可啟動的端到端任務鏈。
值得一提的是,“一句話讓智能體幫我辦事,把AI處成辦公搭子,讓它一次性辦10個人的事,效率提升10倍”,不僅是體驗革新,更是用戶入口的重新分配機制。
于互聯網大廠而言,推進智能體,打造智能體生態(tài),對內可顯著提升效率、釋放人力、降低運營成本;對外,則是搶占流量入口、實現商業(yè)變現的核心抓手。與傳統(tǒng)AI能力相比,智能體推動廠商從“賣算力”“賣模型”升級為“賣解決方案”甚至“賣業(yè)務成果”。企業(yè)可通過調用次數、月度訂閱或按效果分成等模式收費,獲得更高價值、更強黏性的客戶。那些率先在用戶側實現智能體規(guī)模化落地的廠商,將有望主導下一輪平臺流量格局的重構,并在這場智能體驅動的商業(yè)終局中占據制高點。
03“深度應用”主導商業(yè)變現
據天眼查及IDC報告預測,中國企業(yè)級AI Agent市場將在2028年達到保守估計270億美元以上的規(guī)模。IDC在《中國AI Agent企業(yè)級應用現狀與推薦》報告中強調,AI Agent的核心價值已清晰聚焦于“大模型調度能力”與“全鏈路自動化閉環(huán)”,其目標正是推動企業(yè)從流程效率提升走向決策智能化。
簡單來說,傳統(tǒng)SaaS時代,企業(yè)購買的是功能模塊、界面入口與服務時長;而進入智能體時代,企業(yè)將為一個又一個具體的任務成果買單——比如“生成一份行業(yè)研究報告”或“調度完整審核流程”,而不是為背后的組件和系統(tǒng)付費。
因此,智能體是否具備價值,到底具備多大的價值,關鍵不在于它能夠被多少人使用,而在于有多少任務能夠被售賣、被復購,并最終轉化為持續(xù)現金流。企業(yè)不會為技術概念付費,只會為實際價值買單。行業(yè)競爭焦點正從比拼AI技術本身,轉向技術賦能與商品化能力的較量——從這個角度看,巨頭之間圍繞智能體的競爭,或許現在才剛剛拉開序幕。
深度應用,是跨越超級智能的支點,是AI時代將一直被持續(xù)討論的核心議題。
隨著行業(yè)逐漸從追求技術先進性的“實驗室階段”,過渡到重視商業(yè)成效的“實戰(zhàn)階段”,只有那些能真正解決企業(yè)問題、并證明自身商業(yè)價值的智能體公司,才能在這場耐力賽中堅持到最后。
或許,智能體競爭的終局,不僅取決于技術是否領先,更取決于這些“數字員工”能否真正撐起企業(yè)的營收報表。
原文標題 : 大廠集體走進智能體“致富課”,轉身重劃一條起跑線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0月23日火熱報名中>> 2025是德科技創(chuàng)新技術峰會
-
10月23日立即報名>> Works With 開發(fā)者大會深圳站
-
10月24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yè)年度評選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yè)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