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小時10萬臺售罄,喜馬拉雅小雅Nano為何出現一貨難求現象?
從用戶體驗層面出發(fā),內容PK時代已然到來
不可否認的是,價格戰(zhàn)可以讓用戶通過低成本獲得產品,但更容易陷入一種悖論:但凡如果產品并沒有想象的好用,如硬件性能不好或者內容貧乏,別說建立生態(tài)甚至家庭智能中樞,就連用戶日常去重復使用都需要一定的勇氣,也就是俗稱的“沒人用就等同于沒用”。對靠降價補貼的智能硬件廠商甚至巨頭本身來說也大傷元氣。
喜馬拉雅副總裁李海波就曾表示:“今天我們所謂的人工智能背后,是海量人工+大數據算力+精確算法,但是很少人真正從用戶為中心出發(fā)去思考用戶需要什么、偏好什么、什么方式可以滿足這些,打內容攻堅戰(zhàn)其實是為了從更好的用戶體驗層面出發(fā)!狈叛畚磥淼奈锫摼W時代,很多時候屏幕可能會消失,轉變成移動場景,知識獲取的方式將會更加便捷且隨意,內容找人越來越重要。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有這樣一組頗為關鍵的趨勢數據,也就能理解喜馬拉雅正在極力跳脫出智能音箱價格戰(zhàn)的思路和打出此番內容組合拳的深意。據美國專注智能音箱數據研究和報道的Voicebot報告顯示,智能音箱用戶80%的使用時間是“聽內容”這個關鍵動作上。
正是因為用戶對內容的需求,我們不難理解,艾瑞10月份的數據顯示,喜馬拉雅的小雅AI音箱的單機月人均使用次數是其他家的12倍,活躍用戶的每天使用時長高達到105分鐘,顯然在用戶使用粘性和使用體驗上,喜馬拉雅的智能音箱均在業(yè)內保持遙遙領先。
我們由此再推想一下,在家庭使用場景中用戶的需求就是更為豐富的優(yōu)質內容,來滿足集知識性與休閑感于一體的娛樂性需要。所以聽這個簡單動作背后,有價值的聲音內容成為智能音箱最核心的要素已成為普遍共識。
在當需求和形式本身已經被認可時,落到喜馬拉雅的優(yōu)勢就是自己的海量音頻內容,以及平臺對頭部內容的聚合能力。
喜馬拉雅的內容優(yōu)勢,內容為王依舊鮮活
這里說的內容有兩種:一個是聲音作為媒介本身,一個是喜馬拉雅平臺里的音頻。
麥克盧漢曾寫道,“廣播的潛意識深處,充滿了部落號角……這個媒介有力量把心靈和社會轉換成一個共鳴箱。”媒介之外,喜馬拉雅還是得找到足夠打動你的音頻內容,或者說從現有內容中挖掘出新的消費需求和場景。
如今的喜馬拉雅,堪稱為一個真正的聲音帝國。在APP里下拉刷新,露出兩句文案:500萬主播,隨時隨刻陪伴你;每條聲音聽一遍,600年才能聽完。喜馬拉雅的最初內容主要來自PUGC(PGC+UGC+獨家版權),在今年1月,喜馬拉雅還強化了這一模式,發(fā)布“萬人十億新聲計劃”,預計在未來一年內,投入十億基金全面扶植音頻內容創(chuàng)業(yè)者。同時,它還一次性發(fā)出包括郭德綱、楊瀾、姚明等在內的20個超級IP。
為了鞏固內容壁壘,喜馬拉雅采用獨家版權模式,擁有市場上70% 暢銷書的有聲版權,85% 網絡文學的有聲改編權,6600+英文原版暢銷有聲書。這一系列海量又稀缺的數據,讓喜馬拉雅成為最大的中文語料庫。在內容生產方面,自媒體、報業(yè)集團、電視臺、廣播電臺、校園電臺、雜志社、草根主播、培訓機構都可以作為喜馬拉雅內容的來源。
當然對于小雅Nano而言,最核心的還在于會員優(yōu)勢內容免費聽,3500本獨家有聲書、1000本獨家好書精講、300位的名師大咖資源……把控內容就相當于占領了一塊高地,在智能音箱市場里就會擁有絕對的優(yōu)勢。
以上這些正是基于大的行業(yè)洞察和喜馬拉雅自身優(yōu)勢的雙重作用,一種連巨頭都無法跟進的以會員和價值內容為導向帶動智能音箱分發(fā)的模式正在出現,促成了小雅Nano開售后不俗的銷售成績。也為整個行業(yè)開辟了一條非價格戰(zhàn)所能撬動的產品銷量新思維。
通過用會員內容模式跑通智能硬件行業(yè),帶動用戶持續(xù)為優(yōu)質內容買單的行為,打破單純鋪量的僵局和怪圈,再次驗證了出貨量不再是衡量的唯一標準。隨之而來的將是用戶對內容價值的越來越認可,讓內容為王依舊鮮活。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10月23日火熱報名中>> 2025是德科技創(chuàng)新技術峰會
-
10月23日立即報名>> Works With 開發(fā)者大會深圳站
-
10月24日立即參評>> 【評選】維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行業(yè)年度評選
-
即日-11.25立即下載>>> 費斯托白皮書《柔性:汽車生產未來的關鍵》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12月18日立即報名>> 【線下會議】OFweek 2025(第十屆)物聯網產業(yè)大會
-
10 大模型的盡頭是開源
- 1 特斯拉工人被故障機器人打成重傷,索賠3.6億
- 2 【行業(yè)深度研究】退居幕后四年后,張一鳴終于把算法公司變成AI公司?
- 3 AI 時代,阿里云想當“安卓” ,那誰是“蘋果”?
- 4 華為公布昇騰芯片三年計劃,自研HBM曝光
- 5 硬剛英偉達!華為發(fā)布全球最強算力超節(jié)點和集群
- 6 機器人9月大事件|3家國產機器人沖刺IPO,行業(yè)交付與融資再創(chuàng)新高!
- 7 谷歌“香蕉”爆火啟示:國產垂類AI的危機還是轉機?
- 8 00后華裔女生靠兩部AI電影狂賺7.8億人民幣,AI正式進軍好萊塢
- 9 美光:AI Capex瘋投不止,終于要拉起存儲超級周期了?
- 10 華為已殺入!AI領域最熱黃金賽道,大廠的數字人美女讓我一夜沒睡著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