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家車企這項成績不合格,合資車企普遍墊底!
不達標企業(yè)而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不達標的車企有86家,排名前十的企業(yè)大部分為大型合資企業(yè),包括: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上汽通用汽車有限公司、北京現(xiàn)代汽車有限公司、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等。
當下,合資企業(yè)在華推出新能源車型的節(jié)奏較為緩慢,且推出的純電動車型大多以“油改電”車型為主,市場表現(xiàn)一般。而進口車大多為大排量的豪華車型,同樣在此次發(fā)布的成績單中表現(xiàn)不佳。 銷量越大“虧空”越大目前,我國汽車市場銷量主力仍為燃油車,因此按照當前的銷量榜當來看,銷量越大也意味著負分值越高。
如一汽-大眾,不僅是2019年的銷量冠軍,由于主要產品均為燃油車型,也輕易成為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負分最高的企業(yè)。數據顯示,一汽-大眾6.05L/100公里的實際值,與5.78L/100公里的平均燃料消耗達標值相差0.27L/100公里,負分值達到了-54萬分。此外,一汽-大眾新能源汽車銷量僅萬余輛,積分為-14.5萬分,也基本處于墊底的位置。
同樣,上汽通用2019年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為-51萬分,新能源積分數量為-4.2萬分。算上通用在沈陽和東岳的生產制造基地,其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負值超過-80萬分。
當然,一汽-大眾和上汽通用負分嚴重,與旗下奧迪、凱迪拉克有關,豪華車型的高能耗也是拉低分數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合資品牌并非對雙積分政策毫無應對之策。近年來,德系品牌已經在逐步擴充新能源產品矩陣;日系品牌正在大面積推廣混動系統(tǒng),同時也在導入純電動車產品;豪華品牌如BBA,同樣已經陸續(xù)推出了純電動車型。
以大眾為例,2020年將是大眾的新能源發(fā)展大年。前不久,一汽-大眾的ID.4cross申報圖亮相,成為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的首款純電SUV產品。而奧迪品牌的e-tron系列產品也將幫助其應對“雙積分”的考驗。無論市場銷量如何,他們均已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邁出了第一步。 “雙積分”政策“煥新”就在2019年度“雙積分”情況公示之前,工信部發(fā)布了新的“雙積分”政策。
6月22日,工信部聯(lián)合財政部、商務部等五部門發(fā)布了《關于修改〈乘用車企業(yè)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的決定》(下稱“《積分決定》”),新政將于2021年1月1日起實施。
新舊政策純電動車型積分計算方法對比
此次修改明確了未來三年積分核算標準、修改了新能源汽車乘用車車型積分計算方法、更新了小規(guī)模企業(yè)油耗積分核算優(yōu)惠措施、強化了燃油車在“雙積分”中的貢獻、將醇醚燃料乘用車納入核算范圍、豐富了正積分關聯(lián)企業(yè)的轉讓范圍、建立了傳統(tǒng)能源乘用車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車積分結轉的關聯(lián)措施、因疫情影響對2019、2020年度積分管理方式調整留下接口等。
新版“雙積分”有幾大看點,比如提出了“低油耗乘用車”的概念,更加明確了鼓勵節(jié)能車型發(fā)展,這無疑將推動企業(yè)進行節(jié)能技術的研發(fā)和投入,推動48V、普混車等更受消費者歡迎的低油耗產品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純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的積分獲得難度,降低新能源汽車積分獲得量,這也意味著企業(yè)要想獲得“雙積分”的平衡,需要更多高質量的純電動車產品的產銷去支撐。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此外,中國汽車研究技術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志新分析認為:“隨著企業(yè)‘雙積分’合規(guī)成本的增加,積分價格也將有所提升,預計后續(xù)單分價格將超過2000元每分,對財政補貼退坡實現(xiàn)接力的作用,形成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的內生動力!
無論是否接受,新能源汽車將是未來的方向。而想要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取得長遠的發(fā)展,車企也必須順應行業(yè)趨勢,做出改變。而能夠真正打開這一市場的,必然是質量過硬的優(yōu)秀產品。
本文為中新汽車原創(chuàng),歡迎小伙伴分享,媒體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作者及出處,謝絕任何媒體、自媒體以此文任何內容制作為視頻、音頻腳本,違者將承擔法律責任。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9.16點擊進入 >>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lián)網展·深圳站
-
10月23日立即報名>> Works With 開發(fā)者大會深圳站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yè)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 1 從技術狂歡到安全合規(guī) :2025上半年自動駕駛融資進入“場景閉環(huán)”新周期
- 2 智駕技術戰(zhàn):特斯拉、華為、理想、小鵬和比亞迪,誰才是未來?
- 3 最嚴輔助駕駛新規(guī),兩部門再劃監(jiān)管、宣傳紅線
- 4 自動駕駛RoboTaxi“闖五關”:混合運營才能扛起商業(yè)化大旗?蘿卜快跑、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特斯拉、Waymo怎么選?
- 5 百度蘿卜快跑:從北大嶼山到香港島:自動駕駛在香港的 “三級跳” 啟示錄
- 6 ADS 4推送在即,華為乾崑憑什么率先奪下L3的“橋頭堡”?
- 7 “紅海”市場依然有新“花樣”,2025成都車展重磅SUV全面看
- 8 自動駕駛專利大揭秘:中國憑啥占了全球超四成?百度公司3477件申請量霸氣登頂榜首
- 9 尚界新車16.98萬起!鴻蒙智行“四界”齊發(fā),第二階段拼什么?
- 10 輔助駕駛出海、具身智能落地,稀缺的3D數據從哪里來?